屏论|有人加码,有人犹豫,IPTV软终端还要闯过多少关?
 
 
屏论|有人加码,有人犹豫,IPTV软终端还要闯过多少关?
2024-08-02 16:30  来源:流媒体网

  软终端一直被不少人视为一种优化与革新电视大屏业务的有效方式,尤其在电视行业面临多重变革的今天,围绕软终端的讨论与布局也随之增加。

  但近几年,除了此前被叫停的各地有线与电视厂商合作的OTT直播软终端外,运营商的IPTV软终端业务似乎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。甚至,由于利益协调、权责划分、缺乏相关标准等问题,运营商内部对此并不乏反对声音。

  当然,即便如此,IPTV软终端推行的必要性却也在不断提高——这既有运营商降本增效的内在需要,也有用户体验提升的客观要求,更有电视机、机顶盒一体化趋势下的政策推动。

  随着“双治理”之下的体验升级与口碑重建,电视行业的变革正加速,而由之带来的产业博弈也在不断增多。在此背景下,有望推进电视机、机顶盒一体化,但又牵涉产业各方的IPTV软终端,又将走向何方?

  历史进程中的软终端

  软终端严格意义上不算新鲜事物,如果简单理解,就是可以用应用软件的方式实现IPTV/有线与智能设备的融合,从而摆脱额外机顶盒和遥控器的限制。

  围绕软终端,不管是电信运营商还是有线,近些年都有不少探索。

  有线自不必说,尤其是此前各地有线和电视厂商以OTT+DVB形式合作的直播软终端,虽然去年已经被叫停,但其以SDK的方式植入Launcher,在智能电视系统内上线电视直播业务,再向用户收取“收视费”并进行后期分成的方式,在商业模式方面却是目前较为成熟的一种。

  运营商方面,前几年出于降本增效的内在需求以及对《广播电视技术迭代实施方案(2020-2022年)》等相关文件的响应,对软终端的布局同样在加快。

  比如2019年就启动了软终端项目,并于2020年正式商用,再到2020年12月底就拓展了50万用户的中国移动;再比如2021年1月就曾发布天翼高清软终端产品及《天翼高清软终端技术白皮书》,并陆续启动全国范围内天翼高清软终端部署的中国电信。

  而随着2023年电视行业“双治理”的展开,在“一个遥控器看电视”和“电视机、机顶盒一体化”的趋势下,一些省份的运营商对软终端的布局也有所加快。

  比如2023年9月开始,中国电信上海公司在宝山开展IPTV软终端规模商用试点;12月,上海电信开始向全市推出4K智能高清IPTV软终端服务。

  再比如中国联通,2023年就有信息显示,中国联通IPTV/OTT软终端已完成创维、TCL、海信、小米、长虹、康佳等14个智能电视机品牌,2000多款机型的适配工作。

  若照此看起来,IPTV软终端即便不说如火如荼,倒也在多点开花,不断起势。实际上,正如前文所说,运营商布局IPTV软终端,是有着诸多内外部动力的,所以一些运营商推进软终端的时间不仅很早,而且还花了不小的力气。

  只不过,不同于各地有线与电视厂商合作的OTT直播软终端业务在被叫停之前一度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展开,运营商IPTV软终端的发展却呈现出了另一番境况。

  IPTV软终端发展之困

  虽然不少地区的运营商都在推进IPTV软终端,但由于这一业务本身就涉及终端、播控、版权等多个产业链环节和主体,再加上运营商对软终端业务的主导权更为看重,且不会像有线那样向电视厂商让渡主权等原因,这也让IPTV软终端在发展过程中,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利益博弈。

  比如最直接的体现是,此前在一些省份,由于运营商推行IPTV软终端业务并未与电视厂商协商,就遭到了后者的抵制,并出现了电视厂商将IPTV软终端APK列入黑名单而无法启动的情况。

  哪怕运营商的IPTV软终端大多都是通过上门安装的方式,但显然,电视厂商依然对这一业务拥有某种“控制权”。

  除此之外,规模拓展受限、价值挖掘困难等,也成为IPTV软终端发展过程中的痛点。

  因为即便运营商与电视厂商有合作,比如通过软终端安装激活次数来结算费用的合作方式,但有数据显示,此前某运营商数百万级的安装量,月活却不到千分之七,活跃度极低。

  因此,随着去年行业“双治理”的展开,虽然一些省份的运营商开始以不同形式推进IPTV软终端,但在上述因素影响下,叠加软终端当下缺乏明确的标准及规范等因素,目前普遍没有大范围发展的迹象。

  当然,由于运营商和市场本身并不是没有对IPTV软终端的客观需求,也意味着这一业态仍会在摸索中推进。另外,一些省份已经开始尝试将软终端转向政企客户发展。

  反倒是此前被叫停的各省有线和电视厂商合作的OTT直播业务,由于在商业模式上已经较为成熟,总局政策严则缓,一松,则又开始出现逐步恢复的迹象。

  虽然,OTT直播基于在政策上不合规(被广电总局明确定性为违规业务)、版权上不合法(遭全国多家省级广播电视台、台新媒体机构联合维权)的压力下,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增量业务的发展,但对于存量OTT直播业务,却始终缺乏有效和明确的手段,而这也就造成了治标不治本的局面,政策上或还有待进一步推出更为明确的治理方案。

  IPTV软终端走向何方?

  如果只从用户需求和终端发展的角度看,IPTV软终端的确是能较好满足当下OTT用户观看电视直播需求,同时又能实现一个遥控器看电视、推动电视机机顶盒一体化的有效方式。只是,从上述IPTV软终端的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能看出,虽然前景可观,但其面临的问题却一点也不少。

  比如业务主导权问题。

  对运营商来说,相比能对IPTV业务有足够掌控权的机顶盒方式,IPTV软终端某种程度上无疑是向电视厂商让渡主权的行为。

  如果说有线出于生存压力尚能接受这一点,但对运营商而言,必然难以接受。这其实也是运营商内部有反对发展软终端声音的重要因素。

  而且,在运营商没有给出足够“诚意”的情况下,电视厂商与之围绕软终端合作的意愿,其实同样有限。

  再比如软终端带来的价值不足问题。

  运营商如今已经越来越意识到,IPTV软终端仅靠发展用户量是不够的,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业务根植于竞品平台,主导权并不在自己手里,电视厂商甚至可以直接屏蔽掉;另一方面在于,当下的IPTV软终端,很多并没有带来用户使用与活跃,运营商也尚未在其中挖掘出应有的价值。

  再比如电视终端厂家的价值定位问题。

  在传统的IPTV模式里,终端厂家(机顶盒)只是产品提供商,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,而在软终端的模式中,电视终端厂家的角色是多元的,甚至可能是左右互搏的。因此,如何均衡电视终端厂家的利益,并且明确其价值定位,也是关系到IPTV软终端模式可持续推进的关键。

  再比如标准缺乏的问题。

  虽然总局当下也在推进软终端的发展,但目前而言,更多是一些宏观的一体化目标,至于什么才是符合要求的软终端,尚缺乏明确而具体的标准或规范来指导行业。

  尤其是这当中还涉及到IPTV软终端是采用组播还是单播方式的问题,因为这关乎运营商在推行软终端时的技术改造等成本。

  不过,在治理电视“套娃”收费和操作复杂第二阶段,软终端工作也是重点,届时,这一业务形态的发展方向或将进一步明晰。

  可以说,在当下的产业阶段,IPTV软终端的发展在降本增效和治理诉求的多重背景下,无疑有其必然性。

  只是,目前这一业务同样也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性。像业务上具体是以何种形式,合作上又是以何种模式等问题,都还有待各方的探索,磨合,甚至博弈。

  但可以确定的是,不管是IPTV软终端,还是有线电视软终端,一定都是要建立在合规、合法、安全的基础之上的。

  与此同时,在软终端的推进过程中,运营商、IPTV新媒体、电视厂商等各方诉求间的平衡,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一业态是否能健康、长远地发展下去。

  或者说,只有当软终端能实现一个各方共利共赢的局面,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,也才能开启更新的产业局面、更大的价值空间。

  这当然并不容易,因此也将更加考验各方的智慧。

 

为了获得最佳体验效果,建议使用IE8以上浏览器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12120180013    津ICP备12007666号-1    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津B2-20200274
投诉电话:022-23601767        投诉邮箱:zongbianshi@wisetv.com.cn
津公网安备 12010102000199号